此心安处是吾乡 | 在泊心云舍,做一回本地人

作者:小泊

图片

旅行,是一次突破日常秩序的体验,一场与城市的深度对话,更是走过万水千山,只想寻一处心灵故里的不断探索。

图片

我们对远方越发憧憬,对栖身之所的要求也越高。

它不能是单纯的落脚点,还得是体验全新生活方式的开始。

图片

那些从衣食住玩融入当地生活肌理的时刻,那些感受到超越标准化的人情味中,藏着我们渴望不断出发的理由。

图片

古衣之美

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,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。

服饰,不为简单的蔽体御寒,更是一种文明在口耳相传之外,想表达出的“未尽的话语”。

一种气候、一地风俗、一套服饰、一段文明,穿上它,我们就共同生活过。

图片

穿着白族服饰走过大理庭院的水系,换一身纳西服装围在丽江火盆前打跳,着一身藏服在香格里拉的白塔边祈祷,穿着汉服在新余的中式园林里赏荷观鱼……

图片

传统服饰犹如民族文化和美学的容器,泊心云舍用一针一线,为家人讲述古老的故事,奉上可触摸的山水。

图片

风味人间

人间烟火,四时飘香。南北风味,各有所长。

一方风味之独特,印刻在舌尖,在人间,也在心间。

很久以后,当我们回忆起一段旅程,味觉可能先于其他一切知觉,触碰到内心的柔软。

图片

大理饵块外脆里软,酱料配菜丰富,咸甜皆宜。

丽江的米线Q弹鲜美,早上喝一口热乎汤,脾胃格外熨帖。

香格里拉的酥油茶还能尝试亲自手打,牦牛奶和普洱砖茶双重浓郁的碰撞,是高原上的暖身秘诀。

新余的辽参小米粥可谓食养上品,避世养心的度假生活需从一碗滋补的早餐开始。

图片

客家饮食文化是广东三大饮食流派之一,光是早餐里的小吃品类就让人应接不暇,笋粄、老鼠粄、腌面、三及第汤当属经典。

顶市酥、徽墨酥、黄山烧饼,是徽州人的“老味”,不仅是日常茶点,还是走亲访友时用红纸包的年礼。

除了当地特色早餐和下午茶,每年的应季水果,也应时出现在家人的餐桌。

宾川蜂糖梨、梅州沙田柚和诺邓火腿酥一道,成为泊心家人之间心照不宣的中秋记忆。

图片

走到大理、丽江,像本地人一样在市场上挑选时令鲜蔬,回到自助厨房亲手烹饪一桌最合口味的饭菜,方显旅居生活之本真;

图片

来到西递、新余,由泊心肴大厨将地方饮食文化尽数呈现,粤菜、徽菜、赣菜、西餐,共同谱写舌尖上的风物诗。

图片

一院归心

建筑本身就是一处文化坐标,是我们对城市人文的第一印象。

泊心云舍坐落于古城、古镇、古村落,建筑或由老宅改建而来,密布历史肌理,或融入自然环境,与青山草木共呼吸。

图片

大理白族庭院四季花木扶疏,风花雪月不断;

丽江纳西庭院将东巴文化之丰富与茶马文化之悠久一一铺陈;

图片

香格里拉稿公府再现藏式官邸的气派;

图片

西递明经园把徽派建筑的色彩和制式之美发扬得淋漓尽致;

图片

梅州、新余、信阳的泊心家园则尽显避世隐居美学。

图片

无庭不成居,唯有在一方精心打造的独立天地,中国人自古以来热衷的闲适境界,方能逐一外显。

图片

民俗体验

风俗中含人情。民俗体验是了解地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。

那些或有实际功能,或充满寓意的传统,在各种仪式活动中保留下来,成为最引人入胜的文化切片。

图片

春天来信阳,上茶山、品毛尖;

夏天去大理,撒松香、点火把;

秋天回梅州,捡栗子、吃柚子;

冬天在香格里拉,围着红铜火炉打酥油茶。

图片

或是加入丽江围火打跳的队伍,让跃动的火焰点燃心中的激情;

和老师一起,在象形文字的世界里,聆听东巴文化的千年回响;

在八旬老者的演奏中,感受纳西古调的千年遗音。

图片

也可以来西递明经园,跟着管家制作非遗香囊,在艾草清香中度过午后;

傍晚走到门前,看村口的大型水幕灯光秀;节假日看徽剧、鱼灯轮番上演,步步是景。

图片

从刚回家的一杯热茶、睡前的一杯牛奶、只要想要随时现磨的一杯云南咖啡,到生病了送上及时的药,与泊心充满“人味”的相遇,正在重塑现代人的出行体验与情感联结。

在这里,没有匆匆落脚的游客,都是回归生活的游子。


泊心云舍

点击下方小程序,回归心灵故里

泊心云舍,,,

泊心预订

小程序


本文所有照片来自现场实拍/千库网

转载请注明出处


泊心家人专线 0872-26736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