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云姑娘
玉龙雪山吹来的风拂过古城青瓦,七月的暑气在海拔2400米处悄然消散。丽江人裹着薄衫走在石板路上,抬头是通透的碧空,脚下是雪山融水汇成的清溪。这里的盛夏平均气温不过20℃,夜里入睡时还需拉上薄被,任窗外星河低垂,将尘世燥热尽数收走。
丽江泊心云舍·文苑
循着青石板往白马广场方向走去,白马龙潭寺旁的一方清池映入眼帘。这不是普通的水井,而是三眼井——三潭清泉由高到低依偎着,像三枚温润的翡翠镶嵌在条石围栏中。
第一眼泉水汩汩涌出,清澈见底,水底石子如沉睡的珍珠,青青水草随水流轻盈摇曳;水流漫过石坎,汇入第二眼稍大的池中;最后才注入第三眼池,完成它润泽人间的旅程。
三池相连,各司其职:第一眼为“圣泉”,专供饮用,池边常置小碗供路人取水解渴;第二眼洗菜淘米,水面上浮着几片碧绿菜叶;第三眼洗衣浣纱,水波中倒映着纳西阿妈俯身捶打衣物的身影。千百年来,这三级分明的用水智慧早已融入血脉——清晨总见纳西妇女执竹篮而来,躬身于第二眼井畔清洗蔬果;挑水的少女从第一眼池中汲水,木桶轻摇,漾开圈圈涟漪。
三眼井旁的日子悠长得如同古树年轮。百年滇楸树下,老人倚靠石栏小憩,孩童围着井栏追逐嬉戏。甘泽泉边,清代文人题刻的诗句在斑驳光影中低吟:“山下出泉流不息,山中有水养无穷”——这汩汩清泉不仅流经石阶巷陌,更浸润着纳西族世代相传的生态哲思。
当游客在七一街的石榴井舀一瓢泉水啜饮,清凉甘甜霎时沁透肺腑。他们或许不知,这15℃的清泉源自玉龙雪山的冰雪,更源自纳西先民对自然的敬畏:游牧时代“逐水草而居”的虔诚,化作定居后“一水三用”的智慧。三眼井的木牌上镌刻着古老训诫: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,这份对稀缺资源的珍重,让丽江在茶马古道的喧嚣中始终保有水流的清澈与心灵的澄明。
暮色浸染古城时,纳西人家燃起炊烟。溪水载着最后一缕天光流过三眼井,将浮尘滤净在第三眼池中。雪山轮廓渐隐于深蓝天幕,而井中的水草仍在波光中轻轻摇曳,仿佛在守护这份流淌千年的清凉契约。
本文所有照片来自千库网/现场实拍
转载请注明出处
© passingcloud.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6786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