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时候,来徽州晒秋了

作者:云姑娘


黄山西递的秋,是从檐角开始的。先是天光淡了,云脚低了,接着便有了一种澄澈的气象,从四面的山峦间漫溢出来,悄悄地渗入这古村的每一片瓦、每一块砖。村人便知道,晒秋的时候到了。


图片



晒秋一事,在西递人看来,是极自然的。春耕夏耘,秋收冬藏,本是农家的常理。然而西递的晒秋,却又与别处不同。这里晒的不仅是五谷杂粮,更是一种年深月久的生活滋味。村中老人说,晒秋晒得好,一年的辛苦才算圆满;若晒得不好,便是丰收也少了些味道。


图片



清晨,薄雾尚未散尽,村中的妇人便已起身。她们推开木门,搬出竹匾,将前日收来的物事一一排开。辣椒红得灼眼,玉米黄得澄亮,南瓜切成片,白芋削了皮,还有豆角、茄子、芝麻、菊花,各色物事,在晨光中显得格外精神。竹匾沿着石阶上的架子排开,从这家到那家,在青灰的屋瓦间蜿蜒流动。


图片



男人们也不闲着。他们爬上木梯,将成串的玉米挂在檐下。那些金黄的穗子垂下来,在风中轻轻摇晃。偶有燕子掠过,停在电线上,偏着头看这一片热闹景象,似乎也在为这丰收的季节感到欢喜。


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香气:辣椒的辛辣,菊花的清苦,芝麻的焦香,还有阳光的味道,混合在一起,竟成了一种独特的西递气息。


晌午时分,太阳正好。村中的狗都躲到阴凉处打盹,只有几只鸭子在田埂上踱步,小心翼翼地啄食洒落的谷粒。老人们坐在门槛上,一面看着晒着的物事,一面闲话家常。他们的话题总是从今年的收成开始,说到天气,说到子女,说到村中的旧事。说着说着,声音便低了下去,只剩下阳光在石板上跳跃的声音。


图片



来西递写生的学生随意找了个角落便坐下,他们清澈的眼眸观察着村中的秋色,陷入沉思,是在思考:“晒秋究竟晒的是什么?”


或许,晒的是日子啊。


看这些辣椒、玉米、南瓜,都是地里长出来的,沾着土气,带着露水。不晒一晒,怎么存得住?日子也是这样,要经常拿出来晒晒,去去霉气,添添阳气,才能过得长久。


图片



西递人晒的不仅是食物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。他们懂得与自然相处,知道何时该收,何时该藏,何时该晒。这种智慧,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,而是从祖辈那里一代代传下来的。


图片



夕阳西下时,妇人们又开始忙碌。她们将晒了一天的物事收回屋内,明日再晒。如此反复,直至完全干透。这个过程要持续一个秋天,直到所有的作物都晒得恰到好处,才会装入陶罐、布袋,储存起来,等待冬日的到来。


当最后一片南瓜干收起,最后一把辣椒入罐,西递的晒秋才算真正结束。村人会在祠堂前摆上几桌,用新晒的食材做些家常菜,共饮一杯米酒,庆祝今年的丰收,也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。


图片



夜幕降临,古村重归宁静。站在泊心云舍·明经园的窗前,只见檐下的玉米串还在风中轻摇,仿佛在诉说着一季的丰收故事。而晒秋的气息,早已渗入每一寸墙壁,每一片屋瓦,成为西递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
这样的晒秋,西递人已经进行了数百年。以后,想必还会继续下去。



本文所有照片来自现场实拍

转载请注明出处


泊心家人专线 0872-2673666